来源:齐鲁壹点 |2023-08-17 17:56:05 |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□ 逄春阶
音乐人刀郎的《罗刹海市》带火了蒲松龄。据说每逢周末,蒲松龄故居游人如织。我未能免俗,某日闲暇,把搁在书架上的二十四卷抄本《聊斋志异》影印本拿下来,听着刀郎的歌,复习了一遍《罗刹海市》。
我手头的这部《聊斋志异》影印本,是1987年10月12日在大学报刊亭买的。陪我买书的是同学李桂奎,如今他已是复旦大学古典文学研究专家,特别对《聊斋志异》的研究有独到之处。不知他还记不记得我买的这个版本?我买了书,匆匆看了一遍就束之高阁,再也没有拿起来看的欲望。
是刀郎的歌,让我找到了亲近经典的理由。如果没有这首歌,我可能多少年都不会再读《罗刹海市》,甚至早已忘记了这个名篇。
王阳明的《传习录》记载,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,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:“天下无心外之物,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,于我心亦何相关?”王阳明回答:“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同归于寂;你来看此花时,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,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。”我套用王阳明的话:“你未看此书时,此书与汝同归于寂;你来看此书时,此书魅力一时明白起来,便知此书不在你心外。”我搞不明白,此书在我心内还是心外,但我知道,如果不留心,不用心,没有耐烦心,不会拿起一本书来研读。如果不拿起来读,这本书即使在书房躺一万年,也不是你的,它永远是你的身外之物,更是心外之物。
经典是经过时间淘洗多少遍后,才以自己的独特魅力顽强留下来的,是聪明人的智慧之结晶,是人类的精神珍珠。我们当珍惜,让其在心中发光。可是,经典往往蒙上了时间的尘埃,一说起来,都知道,再细问一下,又似是而非,说没读过吧,有点冤枉,但说读了,却只记得个大概,或者只记住了炫耀给别人听的书名。这怎么行呢?看来有时读经典,还得借助点外力,比如音乐人刀郎。
8月6日凌晨2点33分,山东平原发生5.5级地震,我在济南家中的书房里被震醒,准确说,是书橱的玻璃咔咔响把我惊醒的。这一震,震得我睡不着了,干脆拿起《聊斋志异》看,我隐隐约约记得蒲松龄写过一篇《地震》,赶紧翻出来,果然蒲松龄写得生动传神,你看这样的句子:“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,地大震。余适客稷下,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。忽闻有声如雷,自东南来,向西北去。众骇异,不解其故。俄而几案摆簸,酒杯倾覆;屋梁椽柱,错折有声。相顾失色……此真非常之奇变也。”蒲松龄记录的应该是郯城大地震。地震如此惨烈,蒲松龄尚能一丝不苟记录在案,心生感叹。默读再三,向蒲松龄学习,赶紧拿出日记本也记了下来:“癸卯年六月二十日丑时,地有震,余书房安眠,忽被书橱玻璃……”
你看不看经典,它都在那儿等你。它有它的尊严,它不会轻易走近你,它不会献媚,不会屈尊,不会自轻自贱。那么,找个理由亲近它吧。如果找不到理由,你就制造个理由。比如站在书架前,自己做个游戏——随机选书。看着哪本书顺眼(比如封面装帧设计啥的),你捧在手里,它不会让你失望,它会把你照亮,因为它是经典。
壹点号老逄家自留地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责任编辑:【henankuaibao】
关键词: